按字母索引:
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
历史地名
  • 缅甸宣慰司 明洪武二十七年 (1394) 置缅中宣慰司。永乐元年 (1403) 置缅甸军民宣慰使司。宣德二年 (1427) 缅中宣慰司并入缅甸宣慰司,属云南布政司。治所在今缅甸阿瓦。辖境约当今缅甸杰沙以南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。江头城、太公城、马来城、安正国城、蒲甘缅王城称为 “缅中五城”。嘉靖六年(1527) 为孟养侵据。
  • 缇群山 在今甘肃甘谷县北五里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 汉阳郡冀县有缇群山。宣统 《甘肃新通志》 卷6: 缇群山 “平峦叠翠,势若旗鼓。昔汉通西域,以缇骑三千憩此”。
  • 缑山 即缑氏山。在今河南偃师市南缑氏镇东南。唐岑参早年居少室时曾移居于此,作有 《缑山西峰草堂作》 诗。 古称缑氏山、覆釜堆、抚父堆。在河南省偃师市南。东西长1千米。山体为红砂岩。海拔308米。山上有武则天手书升仙太子碑,系书法艺术珍品。下有公路,为通登封市之要道。唐岑参早年居少室时曾一度移居于此,作有《缑山西峰草堂作》诗。唐李白《凤笙篇》有:“绿云紫气向函关,访道应寻缑氏山。”
  • 缑氏山 又名覆釜堆、抚父堆。在今河南偃师市南。《列仙传》 卷上: 王子乔见柏良曰,“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”。即此。《水经·洛水注》: 休水 “北历覆釜堆东,盖以物象受名矣。……又东屈灵星坞,水流潜通。重源又发侧缑氏原,《开山图》 谓之缑氏山也。……俗亦谓之为抚父堆。堆上有子晋祠”。 即“缑山”。
  • 缑氏县 秦置,属三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北二里。因山为名。西汉属河南郡。北魏太和十七年 (493) 废。东魏天平元年 (534) 复置,属洛阳郡。寄治洛阳城 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)。北周建德六年 (577) 移治今偃师市缑氏镇北七里。隋开皇四年 (584) 移治今缑氏镇北十里,属洛州。大业元年 (605) 移治今缑氏镇东南十里。三年(607) 属河南郡。十年 (614) 移治今缑氏镇西南三里。唐属洛州,贞观十八年 (644) 废。上元二年(761) 复置,治所在今缑氏镇。北宋熙宁八年(
  • 缑氏镇 北宋熙宁八年 (1075) 废县为镇,属偃师县。即今河南偃师市南三十四里缑氏镇。 在河南省偃师市中东部。面积80平方千米。人口6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缑氏,人口6920。传周灵王之妻缑氏生于此,故名。秦置缑氏县。后时废时置,宋废县为缑氏镇。1958年建缑氏公社,1961年改区,1962年复公社,1983年改乡,1994年改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甘薯、棉花等。有耐火材料、油漆化工、钢木家具等厂。偃府公路经此。陈河村为唐代高僧玄奘故里。名胜古迹有灰嘴遗址、唐恭陵、唐僧寺等。
  • 缔母岭 即今吉林长春市南哈兰大岭。《金史·温迪罕移室懑传》: “契丹反,败会宁六猛安于缔母岭,屯於倍、韩两州之境,移室懑率数千人杀贼万人於伊改河,以功迁临潢尹。”
  • 编县 西汉置,属南郡。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西北。东晋隆安中移治今当阳市东北漳水东岸。南朝梁废。 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湖北省荆门市西北。属南郡。东晋隆安中迁治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。南朝梁废。
  • 一作緍。夏、商时国。春秋时属宋。在今山东金乡县。《春秋》: 僖公二十三年 (前637),“齐侯伐宋,围缗”。即此。《左传》: 昭公四年 (前538),“夏桀为仍之会,有緍叛之”。皆此。西汉置东緍县。 古国、古邑名。又作��。相传夏时为国,春秋时为宋邑。在今山东省金乡县。《左传》昭公四年(前538年):“夏桀为仍之会,有缗叛之。”《春秋》僖公二十三年(前637年):“齐侯伐宋,围缗。”皆即此。西汉置东缗县。
  • 缘州 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简州置,治所在宁浦县 (今广西横县西南七里郁江南岸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横县、邕宁二县部分地。大业二年 (606)废。 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以简州改名,治宁浦县(今广西横县南、郁江南岸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一带。大业二年(606年)废。
  • 缘胡山 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喇嘛湾镇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云中郡桢陵县: “缘胡山在西北。” 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,历沙南县东北,两山二县之间而去。” 光绪 《山西通志·山川考》 谓 “缘胡山在今喇嘛湾”。
  • 缘陵 即营陵。春秋杞国都。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古城。《春秋》: 僖公十四年 (前646),“诸侯城缘陵”。杜注: “缘陵,杞邑。辟淮夷,迁都于缘陵。” 西汉置营陵县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北海郡营陵注: 薛瓒曰,“营陵,春秋谓之缘陵”。 古邑名。春秋杞邑,后杞国徙都于此。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。《春秋》僖公十四年(前646年):辟淮夷,“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”,即此。
  • 彘水 汾水支流。在今山西霍州市西南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 “ (彘) 水出东北太岳山,……又西流径观阜北,故百邑也。……又西流径永安县故城南,西南流,注于汾水。”
  • 彘县 西汉置,属河东郡。治所即今山西霍州市。《元和志》 卷12霍邑县: 彘县 “因彘水为名”。东汉顺帝时改为永安县。 本周彘邑。西汉置县,治今山西省霍州市。属河东郡。以境内有彘水,故名。东汉阳嘉三年(134年)改名永安县。
  • 騩山 在今河南新安县西北。《山海经· 中山经·中次三经》: 青要山 “又东十里曰騩山,其上有美枣, 其阴有琈之玉。 正回之水出焉, 而北流注于河”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正回之水 “出騩山,疆山东阜也”。

历史地名

中国历史悠久,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四千多年。历史与人是分不开的;人和活动地点又是分不开的。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地方,如果没有后人就不知道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。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。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,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,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