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字母索引:
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
历史地名
  • 驮娘江 在今广西田林、西林二县境。为右江上源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1上林长官司:驮娘江“在司治西,流入田州界,合于右江”。《清一统志·泗城府》:驮娘江“在西林县东二十里。其上流为同舍河,源出云南广南府马别山,东流经西隆州西南,又东入县界,绕县东南,与渌驮河合流而东,至瓦村隘入土田州界。水色甚清,即右江之上源”。 右江上源之一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。源于云南省广南县底圩乡,向东北流经广西西林、田林县,向南复入云南省,至富宁县剥隘向东又入广西境,至田林县八渡乡与西洋江相汇始称右江。长180千米,流域面积 1
  • 兴隆滩 在今四川云阳县东长江中。初本无滩。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黄官漕山因雨崩裂,土石陨江中,与江中石梁相逼,形成巨滩。舟行其下,往往覆没。后屡经凿治,始稍平易。
  • 兴隆镇 ①旧名三里三镇。即今黑龙江省明水县。清宣统三年(1911)改名兴隆镇。民国白眉初《满洲三省地志》卷3:“拜泉县西南八十里三里三镇,又名兴隆镇。”②清置,属巴彦州。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巴彦县西北兴隆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巴彦州:“西北:兴隆镇州判。”民国设县佐。③清置,属潜江县。在今湖北天门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安陆府》:兴隆镇“在潜江县北十五里。为水陆要冲”。 (1)在河北省兴隆县中西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93平方千米。人口6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兴隆,人口 8000。因兴隆山得名。原为清东陵“后
  • 兴堪山 即外兴安岭。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北部之斯塔诺夫山脉。《清高宗实录》卷743:乾隆三十年(1765)八月癸亥,黑龙江将军富僧阿等奏:“三年派副总管、佐领、骁骑校于冰解后,由水路至河源兴堪山巡查一次, 回时呈报。其黑龙江官兵,每年巡查格尔毕齐河口照此,三年亦至河源兴堪山巡查一次,年终报部得旨:如所议行。”
  • 兴塔镇 即今上海市金山县西十八里兴塔镇。清乾隆《金山县志》卷1:兴塔市“旧有兴塔院,故名”。 在上海市金山区西部。面积37.4平方千米。人口2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塔,人口 1200。以宋建兴塔禅寺而名。清代成镇。1934年设兴塔乡,1937年撤销。1957年复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改乡,1993年置镇。产稻、小麦、棉花、油菜籽。有化工、蔬菜脱水、传感器、农业仪器等厂。亭枫公路(320国道)经此。
  • 兴善寺 在今陕西西安市南新风公园内。始建于晋泰始至泰康年间。隋开皇间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、阇那崛多、达摩笈多先后来长安传授密宗住此。唐时为长安城内佛经三大译场之一。后屡经重修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7:“大兴善寺初曰遵善寺。隋文承周武之后,大崇释氏,以收人望,移都先置此寺,以其本封名焉。”并谓此寺“寺殿崇广,为京城之最”。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卷5:靖善坊大兴善寺“寺取大兴城两字、坊名一字为名”。
  • 兴道县 ①西晋太康元年(280)改连道县置,属宁浦郡。治所在今广西横县东南百里。南朝梁、陈时废。②西晋置,属汉中郡。治所在今陕西洋县东。后废。唐贞观二十三年(649)改兴势县复置,属洋州。治所即今洋县。天宝十五年(756)为洋川郡治。乾元元年(758)为洋州治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)废。 古县名。(1)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改连道县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东南。属合浦属国。南朝梁、陈时废。(2)唐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以兴势县改名,治今陕西省洋县。属洋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废入洋州。
  • 兴福寺 ①又名破山寺。在今江苏常熟市北,虞山东北麓破龙涧。《舆地纪胜》卷5平江府:兴福寺“在常熟之破山。齐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。唐常建作《破山寺后禅院》诗,宋米芾手书,清言如泗勒石。称三绝碑。②在唐长安城修德坊北隅,今陕西西安市内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0:兴福寺“本右领军大将军彭国公王君廓宅。贞观八年,太宗为太穆皇后追福,立为宏福寺。神龙中,改为兴福寺”。《类编长安志》卷5:“太宗时,广召天下名僧居之。沙门玄奘于西域回,居此寺西北禅院翻译。寺内有碑,面文贺兰敏之写《金刚经》,阴文寺僧怀仁集王羲之写太宗
  • 兴福镇 即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兴福镇。清道光《博兴县志》:东南有兴福镇。 (1)在山东省博兴县东南部。面积44平方千米。人口3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兴福,人口1.9万。村始建于西汉初,后因村南建洪福寺,故名兴福庄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曾名兴福街。清初改名兴福镇。1946—1957年设兴福区,1957年改乡。1958年成立兴福公社,1961年复区,1968年复为公社。1984年建兴福乡,1985年建镇。主产玉米、大豆、小麦、棉花,兼产甘薯、谷子、高粱、芝麻、蔬菜等。有制胶、建筑、建材、运输、厨房设备、工艺美
  • 兴德关 明置,属永和县。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四十里黄河东岸。
  • 兴德县 隋末析石南县置,属郁林郡。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葵阳镇旧县。寻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置,属南尹州,后改属郁林州。北宋开宝五年(927)废。 古县名。隋末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业县石南镇西北。属郁林郡。后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。先属南尹州,后属资州,又属郁林州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年)又废。
  • 兴德府 唐乾宁四年(897)升华州置,治所在郑县(今陕西华县)。光化元年(898)复为华州。 唐乾宁四年(897年)升华州置,治郑县(今陕西华县)。辖境同华州。光化元年(898年)复为华州。
  • 兴德驿 唐置,在今陕西大荔县南。李商隐有《水部马郎中题兴德驿时昭义已平》诗。 唐置。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南。李商隐有《水部马郎中题兴德驿时昭义已平》诗。
  • 兴德宫 在今陕西大荔县南。《元和志》卷2同州冯翊县:兴德宫“在县南三十二里。义旗将趣京师,军次于忠武园,因置亭子,名兴德宫,属家令寺”。
  • 宇娄县 北魏置,属西边城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商城县东北。北齐、北周之际废。 古县名。北魏改雩娄县置,治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。属边城郡。北齐、北周之际废。

历史地名

中国历史悠久,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四千多年。历史与人是分不开的;人和活动地点又是分不开的。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地方,如果没有后人就不知道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。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。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,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,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