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字母索引:
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
首字母“H”历史地名
  • 壕镜 澳门的旧称。
  • 徽州 宋宣和间改歙州置。元为路。明清为府。民国废府。参见“歙州”。
  • 濠州 隋置,治钟离(今安徽风阳东)。明初为临濠府。
  • 翰海 霍去病击匈奴,登临翰海而还。翰海,或云当是今呼伦湖、贝尔湖;或云系山,当即今杭爱山。《北史》所云瀚海,所指非一,或即上述翰海,或系今贝加尔湖。唐指蒙古高原大漠以北直至准噶尔盆地的地区。元指今阿尔泰山。明指戈壁沙漠,现代沿用。
  • 衡山 即今南岳衡山,又今安徽天柱山(霍山),古时亦名衡山。秦汉有衡山郡,汉或为国,辖今江淮之间皖西及毗连之豫鄂各一小部,衡山(霍山)在此郡内。汉武帝时改六安国,辖地仅今安徽六安、安丰等数县地,天柱山已不在辖区之中。隋唐衡山郡即衡州。
  • 衡州 隋平陈,置衡州,治衡阳(今市)。大业改州为郡,为衡山郡。唐武德废郡设州,又为衡州。天宝改州为郡,改衡阳郡。至德再改衡州。明清有衡州府。民国废府。
  • 桓山 亦名魋山。又名圣女山。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北二十七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徐州: 桓山 “下临泗水。桓魋葬于此,因名”。
  • 桓水 即今四川、甘肃境内之白龙江。《尚书·禹贡》: “西倾因桓是来。” 《水经·桓水注》: “ 《地理志》 曰: 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。《尚书》又曰: 西倾因桓是来,马融、王肃云: 西治倾山,惟因桓水是来,言无他道也。余按 《经》 据《书》 岷山、西倾,俱有桓水,桓水出西倾山,更无别流,所导者惟斯水耳,浮于潜、汉而达江、沔。” 此水发源于甘肃西南西倾山南,屈曲东南流至今舟曲东与古羌水合,又东南至今文县东与古白水 (今白水江) 合,又东南流入今嘉陵江。其与羌水合流后的一段白龙江,与今白水江合流后
  • 桓仁县 1914年以怀仁县改名,属奉天东边道。治所在六道河 (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)。《地学杂志》 1914年第2期载 《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》: “该县地古为渤海桓州”,故名。1929年直属辽宁省。1945年改属安东省。1949年改属辽东省,1954年仍属辽宁省。**改为桓仁满族自治县。 旧县名。1914年改怀仁县置,治今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。**撤销,改设桓仁满族自治县。
  • 桓公沟 在今山东西南部。东晋太和四年 (369)桓温北伐时所开。据 《水经·济水注》 载: 桓公沟是疏导薛训渚 (在今嘉祥县治萌山下) 分南北流,北流一支注入巨野泽,南流一支注入黄水,黄水原自巨野泽流出注入菏水。故桓公沟南起菏水,北达巨野泽,全长三百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10任城县: 桓公沟 “源出县理西四十里萌山之下。宋武帝 《北征记》 曰: 桓公宣武,以太和四年率众平赵、魏时,遣冠军将军毛彪生凿此沟,号曰桓公沟”。唐以后不见记载。 古运河名。“沟”或作“渎”。又名桓水。起自薛训渚(湖泊名,在今山东嘉祥县
  • 桓公城 在今安徽泾县东南四十里乌溪乡乌溪岭下。《晋书· 桓彝传》: 苏峻之乱,“彝以郡无坚城,遂退据广德。寻王师败绩,彝闻而慷溉流涕,进屯泾县”,因筑此城。《清一统志·宁国府二》: 桓公城 “在泾县东四十里乌溪岭,晋咸和中桓彝所筑”。
  • 桓公泉 在今河北怀来县 (沙城) 东南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 “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。 盖齐桓公霸世,北伐山戎,过孤竹西征,束马悬车,上卑耳之西极,故水受斯名也。水源出沮阳县东,而西北流入清夷水。” 即此。
  • 桓台 (臺) 县 1914年改新城县置,属山东济南道。治所在今山东桓台县西新城镇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50年迁治索镇。传说县有桓公系马台,故名。
  • 桓州 ①唐渤海国置,属鸭渌府。治所在桓都县(今吉林集安市西南通沟村。一说即今集安市)。辽属渌州,治所即今集安市。金废。②金大定二十年 (1180) 置,属西京路,并为西北路招讨司治所。初治今内蒙古正蓝旗南黑城子。后北迁三十里建新桓州城 (即今正蓝旗北四郎城),置清塞县为州治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多伦县及正蓝旗、正镶白旗、太仆寺旗等地。大安三年 (1211) 陷于蒙古,州县俱废。蒙古至元二年 (1265) 复置,属上都路。明洪武中废。 (1)渤海国置,治桓都县(今吉林集安市西通沟)。辖境约当今吉林省集安市、
  • 桓州驿 明初置,属开平卫。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。后废。

历史地名

中国历史悠久,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四千多年。历史与人是分不开的;人和活动地点又是分不开的。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地方,如果没有后人就不知道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。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。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,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,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。